A+ A-
A+ A-

茶馆里的喧嚣与恐惧,并未能穿透阳翟县衙后院这排低矮仓曹屋舍厚实的土墙。或者说,即便有些模糊的嘈杂顺着窗棂的缝隙钻进来,也会被我刻意忽略。

我叫陆昭,三天前一个***之夜,在被一个闪电击中后,侥幸的是,身体并无大碍,但脑中却多出了一些超出这个时代的各类知识,甚至还有一些朦朦胧胧的关于这个时代尚未发生的大事在脑中不时闪现。

那次事件后,我仿佛对数字、逻辑推理等抽象的知识有着特别的敏感与爱好。

我的世界,暂时还只围绕着眼前这些堆积如山的竹简和木牍,以及指尖下冰凉光滑的算筹。

空气里弥漫着一股陈年纸墨与竹木朽败混合的独特气味,夹杂着挥之不去的尘埃。阳光从窄小的窗户艰难地挤进来,投下一道光柱,无数细小的尘埃在其中翻飞舞动,如同另一个无声的世界。

我的工作,便是将这些蒙尘的记录梳理清晰,核对颍川郡下派到阳翟县的粮税账目。

作为一个郡府来的小小书佐,职责便是和这些枯燥的数字打交道。

旁人或许觉得这份差事沉闷乏味,但我却在这些横竖撇捺、增减乘除之间,找到一种近乎冰冷的逻辑与秩序。

它们不像外面街市上人心那般变幻莫测,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自有规律可循。这让我感到某种程度的安心。

然而,今日这份安心,却被一份特殊的卷宗打破了。

是关于王粮曹的。

那位昨夜横死家中的王粮曹,恰好负责着城西几处官仓的调度,同时也兼管着京中某位常侍在颍川购置的部分田产收息。

他的死,让县尉焦头烂额,也让与他相关的账目、行程记录,成了需要特别审视的对象——既是为了查案,也因为这本就是我核查工作的一部分。

我听到了县尉大人在外面廊下烦躁的踱步声,以及他与其他官吏低声却难掩怒气的交谈。

他们似乎对那骇人的“鬼面具”和血字束手无策,现场几乎没有留下任何有用的线索。

恐惧像瘟疫一样在衙门里蔓延,连带着取阅卷宗的小吏都蹑手蹑脚,生怕触了什么霉头。

我铺开王粮曹近几日的出入记录和仓曹日志,手指捻起算筹,开始核对他昨日的行程与账目。

记录显示,他昨日下午申时(下午3-5点)离开西仓,声称直接回家。西仓到他家,寻常脚程不过半个时辰。然而,仵作初步勘验,推断他的死亡时间大约在亥时(晚上9-11点)左右。

起初,我并未在意。

毕竟,路上耽搁,或者回家后处理私事,都很正常。但当我将他的行程与一份他本该在回家途中顺路完成的、向某个村落传达催缴通知的任务时限对比时,一个微小却清晰的矛盾浮现了出来。

我取出算筹组,细细拨动。

根据他平日处理类似事务的效率——这些在过往的记录中都有迹可循——他若要完成那项传达任务,至少需要在路上额外花费近一个时辰。

那么,他回到家的时间,最早也该在酉时末(晚上7点前)。可他家人和邻居的初步证词都提到,大约戌时初(晚上7点左右)才见到他家灯火亮起,且之后并未再有外出的迹象。

这中间,至少有一个多时辰的空白,无法与记录和他本应执行的任务对上。这不寻常。一个如此精明、据说连耗子偷吃了几粒米都能算出来的粮曹小吏,行程出现这么大的偏差,却未在任何记录中提及?

他去了哪里?做了什么?我停下手中的算筹,指尖在微凉的竹简上轻轻摩挲。这或许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疏漏,也许是他临时起意去了别处,也许是记录的小吏出了差错。但在这个人心惶惶、命案连连的当口,任何不合常理之处,都可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我的职责只是核账,不是查案。贸然提出这种基于推算的“疑点”,多半会被斥为无稽之谈,甚至惹来麻烦。

毕竟,在上位者眼中,一个底层书佐的“奇技***巧”,远不如仵作的经验和捕快的眼力来得可靠。

但我看着竹简上那些清晰的数字和时间标记,一种职业的本能,或者说是一种对逻辑秩序被扰乱的不适感,让我无法轻易将这个疑点抛诸脑后。

这空白的一个多时辰,就像一幅完整拼图上缺失的那一块,格外刺眼。也许……也许这不仅仅是一个疏漏。

我将王粮曹的卷宗单独抽了出来,放在手边。窗外的天色似乎又阴沉了几分,风穿过廊庑,带来隐约的呜咽声,像是在应和着这座县城中无声蔓延的恐惧。

而我,一个案牍间的异数,似乎嗅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气息,它来自于那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指向一个更加幽深、更加复杂的谜团。

全文阅读>>
  1. 上一章
  2. 目录
  3. 下一章